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

衙门1.jpg


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始设于1732年(雍正十年),终止于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,200年来一直是呼伦贝尔地区集军政职能为一体的最高衙署。

在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设立之前,呼伦贝尔地区不仅人烟稀少,更无村屯集镇。中俄《尼布楚条约》签订后,位于中俄边境的呼伦贝尔的战略地位愈发显得重要。为了巩固边防,清廷决定设立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,统辖新组建的“索伦八旗”,以及后两年组建的“新巴尔虎八旗”。随着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的设立,拉开了草原城市海拉尔的建城序幕。

732年,清廷“移民实边”时,初曾考虑在今海拉尔附近的扎罗木德一带建城。后因扎罗木德一带霜降太早等缘故,改勘伊敏河左岸(今海拉尔城河西区),当时“筑土房为围”,“垣缺处间筑土障高丈许”,城围4余里,称“呼伦贝尔城”。“道光二十七年,建南北二门,起砖楼于其上,街心建中门一座,东西二门初以木栅为之,光绪三年改修土平门并去街中心门,城内南北街二,东西街一,城外街道四,西门外南北街最长,孔道北接站界新街。在呼伦贝尔这个曾一度荒无人烟的偏远地区,初具规模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的兴建,却标志着一个草原新城的诞生,其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。


分享